金融情报局网_中国金融门户网站 让金融财经离的更近

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

当前位置:金融情报局网_中国金融门户网站 让金融财经离的更近>市场 > 正文  2023-08-05 22:02:37 来源:个人图书馆-寒山穆鱼

要影响。

艾利斯提出的“ABC情绪理论框架”是认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ABC理论,A是真实发生的事件,B是人们对真实发生事件的认知,C是人们的情绪反应。ABC理论认为,并不是(A)真实发生的事件导致人们的情绪反应,而是(B)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导致了(C)情绪反应。根据ABC理论,在对人的行为进行干预时,首先就要质疑服务对象错误的认知,并帮助其重新建立新的认知,进而导致新的情绪反应。


(资料图)

认知行为理论将认知用于行为修正上,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互动,认为外在的行为改变与内在的认知改变都会最终影响个人行为的改变。其主要包括问题解决、归因和认知治疗原则3个方面。

三、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

(一)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原则

1.界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则

(1)服务对象的问题不是固有的。

(2)问题的外在性与内在性。

(3)服务对象及其处境的差异性。

2.确定助人目标的原则

(1)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以及其他偏颇和不理性的想法。

(2)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

(3)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

(4)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3.辅导过程中运用的原则

(1)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

(2)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

(3)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鼓励服务对象形成积极的态度,以

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

(二)认知行为学派的助人过程

认知行为学派在助人的过程中为了使服务对象改变,一方面要协助他做到自我了解、自我控制;另一方面也要提供外在监督,实现自我控制与外在控制的结合。从专业的助人过程来讲有以下3个方面:

1.确定评估重点

2.专业关系的建立

3.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关系中有两个重要的角色,一个是教育者,一个是陪伴者。作为教育者和陪伴者,社会工作者必须完成以下任务。

(1)澄清内在沟通。

(2)向服务对象解释认知行为模式的运作方式。

(3)布置家庭作业。

(4)帮助服务对象实现经验学习。

(5)尝试使用逆向操作。

(6)运用动态思考和存在的深思。

(三)助人的步骤

1.确定不正确的、扭曲的思维方式或想法,确认它们是如何导致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的。

2.要求受助人自我监控自己的错误思维方式或者进行自我对话。

3.探索受助人错误思维方式与潜在感觉或信念之间的关系。

4.尝试运用不同的、具有正面功能的、正常的思维方式。

5.检验受助人新建立的对自我、世界和未来的基本假定在调整行为和适应环境上的有

效性。

(四)结案和跟进

在结案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和服务对象一起商讨确定在结案以后的若干具体的行为改善目标,一方面作为服务对象自我监督和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社会工作者在结案以后进行跟踪访问的依据。

第五节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

一、系统理论

(一)系统理论的历史

1971年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统理论。社会工作对系统理论的应用始于美国人赫恩早期提出的全人或全貌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高德斯坦提出统合取向的社会工作实务,平卡斯和米纳罕以系统的观点介绍整合的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和方法,被看作是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的正式运用。

(二)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1.结构

结构是指个人所面对并能够认知的外在环境,包括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平卡斯和米纳罕将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分成三类,即非正式的或原生的系统(如家庭)、正式系统(如社区)、社会系统(如学校等)。从系统理论的观点来看,人都生活在系统之中,但是一个人能否与其所生活的系统形成积极的互动关系,则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状态。

2.过程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助人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括输入(资源、观念、方法技能等)、 流程(资源、观念、方法技能在系统内部的整合运用的过程)、产出(是指系统对外在环境 的影响)、反馈(在与外在环境互动中获取更多资源和信息)、生存(当系统获得所需资源足以支持其继续运作时,系统就继续生存)或终止(当系统无法获得生存所必需的资源时,系统就将终止)。

3.行动

平卡斯和米纳罕将行动系统分为中介系统(社会工作者和机构)、服务对象系统(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等需要帮助的单位)、目标系统(社会工作者试图改变的服务对象)、行

动系统(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为实现目标所共同做出的努力)。

4.机能

系统运作需要维持在一定水平上,就必须做到以下3点:一是要从系统外部获得生存所需的生存资源,并保持系统内部运行稳定、平衡和完整;二是在系统内子系统之间要具有一定的互动和互惠性;三是系统内部的子系统需要不断地调试,以保证其与系统目标的一致性,否则就可能导致系统的终止。

(三)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应用中的原则与过程

1.实务原则

(1)服务对象所遇到的问题既有生理、心理根源,也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2)评估问题的焦点包括从生理、心理到微观、中观、宏观社会结构的各个系统,而

重点在于个体与环境的互动环节。

(3)个人的问题及其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是动态的。

(4)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必须是针对整个系统而非局部。

2.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应用

(1)专业关系的界定。

(2)服务目标。

(3)专业人员的角色。

二、生态系统理论

(一)生态系统理论的发展

20世纪初,玛丽·里士满和珍·亚当斯在慈善组织会社和睦邻组织运动中分别以不同方法推行“人在情境中”的理论范式,她们选取的理论倾向成为生态系统理论的先导。20世纪70年代,生态学知识开始融入社会工作实务之中,生态系统社会工作模式开始形成。

到了20世纪80年代,杰曼和吉特曼等人综合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提出了社会工作的

“生态模型”,强调社会工作实务的干预焦点应将个人置于其生活的场境中,重视人的生活经验、发展时期、生活空间与生态资源分布等有关个人与环境的交流活动,并从生活变迁、环境特性与调和度三个层面的互动中来考量社会工作的实施。

(二)生态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1.生命周期:指的是用时间线方法重现影响个人发展的相关社会结构和生活事件的意义。2.人际关联:指的是个人拥有与他人联结而建立关系的能力。

3.胜任能力:指的是通过个人与环境间的成功交流经验,建立个人有效掌控环境的能力。胜任能力包括自我效能感、建立有效人际关系的能力、信心信念、动员环境资源和社会支持的能力。

4.角色表现:是指对个人在社会层面的一种互惠性的社会期待,是个人参与社会的媒介,但是却受到个人感受、情感、知觉和信念的影响。

5.生态地位:指的是个人所在某种环境区域的特征,特别指有利于或不利于特定发展任务的环境因素。

6.适应力:指个人在与环境的交流过程中,个人与环境间相互影响和回应以达到最佳调和度。从生态观点来看,适应良好是二者间成功互惠的结果,而适应不良则是个人的需求与环境所能提供的资源、社会支持之间无法匹配调和的结果。

(三)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1.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应用中的基本原则

(1)系统观点有助于维持实践的一致性,从服务对象的处境出发,看到他们的限制和机会,分清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的权利、责任及其可能的影响。

(2)要充分认识情境的重要性,情境决定社会工作者的目标和可能的回应方式。

(3)要采用积极视角,在不利情境中看到改变和进步的可能性。

(4)要辨识行为模式,以看到积极的可能性和应改变之处。

(5)要重视过程,即关系和互动是如何产生的,内容和结果如何。要看到服务对象的

正面技巧和积极关系,并尝试将它们转移到另外的情境中。

(6)强调与他人一起工作,包括重视他人、个人支持网络、机构和社区资源。

2.生态系统理论运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人们遇到的许多问题不完全是由个人原因引起的,社会环境中的障碍是导致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2)社会工作者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的着眼点不能仅放在个人身上,还要从与之相关的不同系统的角度分析问题着手。

(3)服务对象与各个系统的关系是动态的,社会工作者必须不断地对服务对象与环境的关系作出新的判断。

(4)对服务对象的帮助要从整个生态系统出发,把他们的问题放到不同层面的系统中去看待和解决。

第六节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理论

一、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理论的背景

人本主义是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的最大成果之一就是实现了“人的发现”,人的价值(包括尊严、才能和自由)得到了承认。经过启蒙思想家的努力,在西方社会一度占据主导地位的神本主义逐渐被人本主义所取代。

20世纪60年代初期,存在主义成为人本主义思潮的重要代表,从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中可以找到真正的、完全的人本主义。

二、人本主义社会工作的主要观点及应用

(一)人本主义社会工作的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学者卡尔·罗杰斯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临床社会工作的理念。临床社会工作者吸收罗杰斯的观点,提出了社会工作专业治疗中的几个基本原则,即诚实和真诚,温暖、尊重和接纳,同理(同感)。这几个原则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基本原则。在这几个基本原则基础上又进一步引申出社会工作的非指令、非评判以及在专业关系中社会工作者要做到“积极聆听”“准确同理”“真诚友谊”的原则。

(二)人本主义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人本主义在各类工作、小组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人本主义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价值:

1.强调人的内在价值和能力。强调每一个人都要受到尊重,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要协同社会工作者一起对每一个成员表现出关注。

2.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彼此负有责任。在小组过程中,要强化每一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感。

3.个人具有归属与被包容的权利。在小组工作实践中,小组成员的归属权利要得到尊重,小组要能够包容每个人的个性。

4.人们具有参与和被聆听的权利。强调小组是全体成员的小组,每一个人都具有参与决定小组事务的权利。

5.人们具有自由表达的权利。小组要重视创造鼓励表达的气氛,让每一个成员能够充

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见。

6.群体成员之间是有差别的,每个人的差别都要得到尊重。

7.人们具有质疑和挑战专业人员的权利。专业人员是小组的参与者而非最后的决定者。

三、存在主义社会工作的观点及其应用

(一)存在主义社会工作的观点

存在主义的核心是个人的存在,个人具有选择的自由。存在主义社会工作在实践中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责任。社会工作者必须明确,服务对象的行为是可以改变的,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就在于帮助服务对象选择他们的目标,克服实现目标的限制。社会工作者要致力于将负面的因素转化为积极的正面因素。

(二)存在主义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

1.存在主义在社会工作实务运用中的理念

一是觉醒,即个人意识的觉醒。

二是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

三是选择的自由。

四是对话的必要性。

五是实行。

2.存在主义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重点

存在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临床治疗者强调,不应预先设定服务对象应该如何生活,应该肯定服务对象有独特的生活方式,有选择的能力与自由,而社会工作者只是起到协助的作用,协助服务对象肯定自己的本质。存在主义社会工作强调个人生命的意义,强调个人的内在价值,认为包括个人痛苦的经历都是有意义的。

社会工作者对这类服务对象提供的帮助,重点在于帮助服务对象重新理解过去经历的意义,并将过去的生活和经验梳理清楚。社会工作者在与服务对象一起工作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发现过往生活中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让这些闪光点在现在的生活中重新发挥作用。

第七节增强权能理论

一、增强权能理论的历史

一般认为,美国学者巴巴拉·索罗门在1976年出版的《黑人的增强权能:被压迫社区

里的社会工作》中首先提出了增强权能的概念,并使增强权能的观点被社会工作界广为接受。

社会工作真正进入“增强权能时代”是在1980年前后。在这个时期,增强权能的观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社会工作实务中都有快速发展。

二、增强权能取向社会工作的基本假设

增强权能是指增强人的权利和能力。增强权能取向的社会工作认为,个人需求不足和问题的出现是环境对个人的压迫造成的,社会工作者为受助人提供帮助时应该着重于增强服务对象的权能,以对抗外在环境和优势群体的压迫。增强权能理论的基本假设主要有:

(1)个人的无力感(没有权能)是由于环境的压迫而产生的。

根据索罗门的总结,造成无力感的根源有3个:

①受压迫团体的自我负向评价。所谓自我负向评价就是由于困难群体受到生活环境的

负向评价,并且他们自己对自己的行动也倾向于给出负向评价。

②受压迫群体与外在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负面经验。在接受并形成自我负向评价的基础上,困难群体在其参与社会事务的过程中,社会环境给予的反馈常常是负向的,而他们

的行动结果常常是失败的,从而形成负向经验。

③宏观环境的障碍使他们难以有效地在社会中行动。

(2)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障碍,使个人无法实现他们的权能,但是这种障

碍是可以改变的。

(3)每个人都不缺少权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表现为缺乏权能。

这种表面看起来缺少权能并不是真的缺少权能,而是环境压迫使个人的权能不能发挥。因此,社会工作者给予服务对象的帮助不是向服务对象输入权能,而是通过鼓励他们与社会环境积极互动以促进其内在潜能的发挥。

(4)受助人是有能力、有价值的。

(5)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

三、增强权能社会工作的取向

可以从伦理价值、干预认可、概念框架和助人过程4个方面来阐述增强权能社会工作。

(1)在伦理价值上强调推动社会正义、尊重受助人自决与自我实现,并让受助人充分参与服务计划的制订。

(2)干预认可是指来自各个方面的对干预计划可能的允许范围。社会工作者要尽可能在各方面允许的范围内为服务对象争取更多的资源。

(3)在概念框架方面,增强权能观点认为,权能不是稀缺资源,经过人们的有效互动,权能是可以不断被衍生出来的。权能一般发生在3个层次上:一是个人层次,包括个人感觉有能力去影响或解决问题;二是人际层次,指的是个人和他人合作促成问题解决的经验;三

是环境层次,指能够改变那些不利于个人权能发展的制度安排。

(4)增强权能取向的社会工作注重独特的助人过程,包括以下5个方面:一是服务对象与工作人员要建构起协同的伙伴关系;二是重视服务对象的能力而非缺陷;三是注重人与环境这两个工作焦点;四是确认服务对象是积极的主体,告知其应有的权利、责任、需求及申诉渠道;五是以专业伦理为依据,有意识地选择长期处于“缺权”状态中的人成为服务对象。

四、增强权能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

(一)服务目标

索罗门从增强权能的理论出发,提出要从以下几方面帮助服务对象提高权能:

(1)协助服务对象确认自己是改变自己的媒介。

(2)协助服务对象了解社会工作人员的知识和技巧是可以分享和运用的。

(3)协助服务对象认识到社会工作者只是帮助其解决问题的伙伴,服务对象自己才是

解决问题的主体。

(4)协助服务对象明确无力感是可以改变的。

(二)服务原则

李(Lee)根据增强权能理论的要求,提出了社会工作的10个实践原则:

(1)所有压迫对于人们的生活都是破坏性的,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应该挑战环境的

压迫。(2)社会工作者应该对压迫的环境采用整体视角。

(3)人们自己要增强自己的权能,社会工作者只是协助者。

(4)推动具有共同基础的人们相互增加权能。

(5)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应建立互惠关系。

(6)社会工作者鼓励服务对象以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7)社会工作者应该坚信人是胜利者而非受害者。

(8)社会工作者应该聚焦于社会持续不断的变迁。

(9)在社会工作服务实践中,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是一种双向合作关系。

(10)干预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合作关系,满足

服务对象眼前的需要,包括链接服务对象所需的资源、开始促进意识觉醒、寻找和申请资源;第二,教授技巧和知识,并评估服务对象的权能动态机制,包括各类小组或团体的活动;第三,集体行动,旨在形成集体、参与倡导或进行社会行动。

(三)服务中平等伙伴关系

在增强权能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应避免以权威的姿态出现,而是要与服务对象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

第八节社会支持理论

一、社会支持理论发展的历史

鲍尔拜首先在精神医学领域提出了依附理论,强调早期关系(特别是与父母的关系) 的重要性。20世纪70年代,柯伯和卡塞尔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工具性支持和情绪性支持。

社会支持网络用于临床治疗始于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斯拜科特以社会网络干预的方法训练治疗者,推广社会网络治疗理论。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社区支持计划迅速发展。1987年,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组织(NIMH)将非正式网络支持纳入精神病人的康复计划中,强调在自然网络而非治疗机构中康复,其最终目标是自然地回归社区。在这种背景下,社会支持理论得以发展起来。

二、社会支持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社会支持的概念

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其中,工具性支持包括引导、协助、有形支持与解决问题的行动等,表达性支持包括心理支持、情绪支持、自尊支持、情感支持、认可等。

(二)影响社会支持程度的因素

一般来说,影响个人社会支持程度的因素有:发展因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

三、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一)运用社会支持网络帮助服务对象的实务模式

1.正式网络与非正式网络

能够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的社会支持网络通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式的社会支持 网络;另一种是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工作服务作为一种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应该发挥两个作用:一是以其所掌握的社会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直接的帮助,以满足其当前比较紧迫的需求,或者提供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所不能提供的社会支持。二是社会工作可以帮助其补充和扩展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其提高建立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

2.社会支持网络取向的干预评估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的干预模式可以分为两个部分:首先要对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

进行评估;其次是拟订具体的帮助计划,实施帮助。

(二)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在社会工作服务中的应用

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帮助服务对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重点在于帮助其学习如何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网络通常能够在3个方面发挥作用,即预防、

治疗和恢复。

第九节优势视角理论

一、优势视角理论的脉络

1.关于抗逆力的研究直接影响了优势视角理论的发展。

2.寻解治疗也为优势视角社会工作提供了支持。

二、优势视角理论的主要概念

1.优势

在优势视角理论看来,几乎所有的事物中都包含着优势,包括体验、个人品德、天赋、

感悟、故事、灵性、意义和社区资源。

2.增强权能

个人和社区的优势是可以再生、发展和扩展的资源。

3.成员资格

优势视角承认我们服务的所有人同我们一样,是同一类成员,并享有与成员身份随之

而来的自尊、尊重和责任。所以成员资格是一种身份、一种权利、一种参与的机会和责任。

4.抗逆力

抗逆力是面对磨难的抗争能力。

5.治愈和整合

治愈意味着整合和调动身体与心灵的机制,去面对障碍、疾病和断裂。个人有自我纠

正的倾向(人类机能就有治愈倾向)。

6.对话与合作

对话中可以确认别人的重要以及弥合个人、他人和制度之间的裂缝。

7.悬置怀疑

社会工作者悬置对服务对象的怀疑,真正从信任服务对象的角度出发去建构专业关系。

三、优势视角社会工作的原则

(1)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是有优势的。

(2)创伤、虐待、疾病和抗争具有伤害性,但它们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

(3)与服务对象合作,可以最好地为服务对象服务。

(4)所有的环境都充满资源。

(5)专业关系。

第十节发展性社会工作

一、发展性社会工作的演变

发展性社会工作强调运用社会投资的策略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与社会参与能力的提升联系在一起。

发展性社会工作强调以社区为本,将服务对象个人的需求置于社区环境中进行评估,并立足在社区环境中寻求解决服务对象问题、满足服务对象需求的方法和途径。

发展性社会工作具有国际化意识。发展性社会工作认为,发展不仅是区域性问题,更是全球性问题;发展性社会工作不仅重视本地经验,同时也吸收不同国家的实践经验和发展要求。

二、发展性社会工作的理论框架

1.以发展为导向

(1)发展性社会工作倡导能带来持续改善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通过社会投资、能力发展来实现贫弱人群的持续改变。

(2)发展性社会工作倡导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中实现服务对象的正常化(将服务对象置于其原生环境中予以提升,而不是将其从原生环境中剥离)。

2.以社区为场境

发展性社会工作强调在社区环境中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群。特别是在贫困社区,可以通过社会投资发动人们在参与社区发展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发展。

3.投资策略

(1)发展性社会工作直接运用投资策略改变贫困人群的生活状况。具体的投资形式包括岗位开发、小微信贷、资产账户和人力资本投资等。

(2)发展性社会工作不仅通过投资帮助贫困人群获得经济收入、改善生活状况,同时更强调人们在参与投资过程中能力的增长。

关键词: